经济学 >>> 应用经济学 >>> 会计学 审计学 工业经济学 农村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 交通运输经济学 商业经济学 价格学 旅游经济学
搜索结果: 166-180 共查到应用经济学 2012相关记录270条 . 查询时间(0.565 秒)
本文主要就汇率变动与中国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我国对外贸易扩张的过程中,产品种类的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人民币升值在抑制了既有产品出口数量增加的同时,却促进了出口产品种类的提高。因此,在总量意义上,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不够显著。同时,我们还发现,金融市场的存在会对汇率变动的出口效应产生放大作用,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出口贸易对汇率变动的敏感性将有所降低,这一点无论对于出口产...
在多重因素叠加的作用下,2012 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在持续回落中呈 现出加速性和逐步内生性等特点,迫使政府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稳增长” 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各类刺激政策开始重返。在现有政策框架和利益激励 格局中,“稳增长”将演化为“扩投资”,“微调性”的政策调整将演化为“扩张 性”的放松,地方政府将大幅度放大“扩投资”的刺激效应,从而带动投资和消 费出现较为强劲的反弹,中国宏1 ...
在识别房地产投资影响财政收入四个渠道的基础上,基于287个地级市1995-2010年的面板数据,我们评估了房地产投资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房地产业发展对地方财政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其它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人均实际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增加1元,人均实际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增加0.2-0.28元。我们同时发现,这种影响存在1-3年的滞后性。我们还发现房地产投资存在溢出效应。一个地方的房地产...
通过构建包含国际贸易的三部门模型,本文分析了国际贸易对于中国第二产业就业占总就业比例的影响。模型的显示解表明,国际贸易对于第二产业就业占比存在两方面影响:贸易顺差比例的提高将会提高第二产业就业占比;在控制贸易顺差的情况下,出口率的提高会降低第二产业就业占比。基准模型的模拟结果显示,本文构建的简单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中国第二产业就业占比的变动趋势。反事实模拟结果显示: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
本研究分析了不断上升的石油价格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我们考虑了在中国宏观波动 逐渐下降,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加大,以及贸易占产出份额上升的前提下石油价格冲击对中国 宏观经济的影响。通过构建开放经济下的一般均衡模型并对石油价格冲击进行研究,我们能 够充分理解石油价格冲击同中国宏观经济之间可能出现的非线性关系,并能刻画出石油冲击 下宏观经济的波动路径。最后,把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结果相结合,我们可...
大力发展服务业是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重要方向,但因为服务业也是其他 行业的重要中间投入品,服务业的发展也可能在侵蚀其他行业的收入比重,导致 整体经济运行成本的提高。利用国民经济核算的资料,我们对近年来服务业在国 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过去几年服务业的整体发展 是健康的,服务业占比提高主要是其实际产出增加带来的。但是,与企业经营密 切相关的生产服务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
基于2000-2006 年中国31 个省(直辖市)的面板数据,用联立方程的方法 解决现有文献并未考虑到的内生性问题,并引入空间溢出效应之后,本报告评估 了灾害对政府基建支出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若其它变量不变,灾害经济损失 占GDP 的比重每增加1%,人均基建支出会增加35 元。我们的发现对政府制定 灾后转移支付政策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本文通过估计1998-2009 年间全国及各省企业规模分布的帕累托指数,并对其影 响因素进行分析,对杨其静等(2010)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检验和拓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 考察了阶段性因素对企业规模分布的影响,以及各因素对企业规模分布的影响是否存在跨时 差异。研究发现:(1)多年来我国企业的规模分布状况并未遵循zipf 定律,而是明显向下 偏离;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pareto 指数表现出明显...
本文旨在从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视角,探究未来中国出口产品技术升级的方法 与路径。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结构逐步优化,技术密集度高的产品出口比重持续增加,然而 在外包和生产分割的国际背景下,通过国内增加值的分解才能真正衡量出口产品中的国内技 术含量。为此,本文运用Koopman 等(2008)计算的中国各行业国内增加值,一方面展现 出各行业国内技术含量的变化状况,另一方面又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
过去的研究普遍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出在结构上不尽合理,一个 重要表现就是建设性支出比重相对较高,出现了所谓“支出偏向”现象。那么一 个顺其自然的推测就是应该加强社会性支出比重,以矫正这种偏向。问题在于, 但从社会性支出看,是否就合理呢?本报告从社会性支出的本质入手,从理论上 说,社会性支出属于公共支出范畴,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解决平等问题。假如一 个地区社会性支出增加,有理由认为该...
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速放缓具有长期化趋势:在基准情形下,预计中国“十二五”和“十三五” 时期的平均潜在经济增速较2000~2010 年将分别下滑2.3 和4 个百分点。造成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是:总 需求中的出口和投资增速显著放缓;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显著下降;政府对经济增长 的推动作用将可能有所减弱。在中国社会仍然具有较强“增长依赖症”的情况下,经济增速的显著降低将 严重威胁社...
尽管1980 年代的制度创新曾经极大地释放了中国经济的活力,但由于近二十年 制度创新减缓,中国经济增长仍然是主要依靠“人口红利”驱动的粗放式增长模式,这与既 定的政策目标是冲突的。中国的粗放式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它面临着劳动人口减少、 能源供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和国际贸易摩擦增多等因素的制约。我们认为,即便在短期内 继续拥有人口红利,如果制度质量较低或者交易费用较高,中国在国际贸易中...
尽管1980 年代的制度创新曾经极大地释放了中国经济的活力,但由于近二十年 制度创新减缓,中国经济增长仍然是主要依靠“人口红利”驱动的粗放式增长模式,这与既 定的政策目标是冲突的。中国的粗放式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它面临着劳动人口减少、 能源供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和国际贸易摩擦增多等因素的制约。我们认为,即便在短期内 继续拥有人口红利,如果制度质量较低或者交易费用较高,中国在国际贸易中...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始终存在着两个主要约束条件:一是经济增长对投资和 出口过度依赖,二是经济增长对要素高强度投入的过度依赖。在2008 年爆发至今的全球金 融危机中,全球经济面临深度调整,外部需求的扩张短期内难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随着 外需的收缩,曾经严重依赖外需拉动的中国经济减速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内部规模扩张 带来的产能过剩使这一模式难以为继,而资源环境硬约束强化、人口老龄...
2012 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逐季下滑,宏观经济形势趋于严峻。这种局面 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转折阶段,以及经济 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短期中金融危机深化、内需不足等长短期因 素叠加的结果。这种情况或许会持续较长一段时期,从而给我国宏观经济形成较 大压力。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