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 理论经济学 >>> 中国经济史 >>>
搜索结果: 1-6 共查到中国经济史 投资相关记录6条 . 查询时间(0.239 秒)
运用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就1983–2007年间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内投资产生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长期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短期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存在滞后一期的负影响。有关政府部门要对当前的外资利用政策做一定程度的调整,从而削弱挤出效应,不断提高外资利用的质量。
应深入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官僚资本”政府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或亲属朋友创办的企业谋取利益,是发展中国家普遍的“痛”,作为一个现代化过程中的普遍存在的现象,自然有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可循。近来从网上检索“官僚资本”研究动态,发现关于“官僚资本”基本上分为两个概念,一个概念是用于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即人们所熟悉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概念,它包括当时的国家资本和官僚私人资本;第二个概念,则是一些研究现实问...
经过20多年的转型改革,中国乡土社会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工商业化”价值的逐步显现。在这个过程中考察乡村公共物品的提供,就会发现,1978年开始的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改革农村生产组织形式——从计划行政管理的集体生产,转变成更有市场敏感性的分散家庭作业——在乡土社会中引入了商品和市场的因素。但是,它只是在家庭承包的土地这一准私人物品上,引进了民间投资农业生产的机制,却未从实质上触及乡...
近200年,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引发了农业的科技革命,化学、机械和电力使传统农业进入一个更大的循环系统。为了通过工业化带动包括农业在内的各业现代化,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投资主要向工业倾斜,相应向城市倾斜。虽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农业税所占份额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与财政对农业的投资相比较,总的走向是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尽管国家对农业的投资逐步扩大,重工业结构向着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改造的方向发...
20世纪50年代,我国内地基本建设投资的前提是: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均产值低;资金紧缺,但资产相对集中;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我国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方针。通过对我国经济建设投资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项目结构、主体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几点启示:投资管理体制的变化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设规模不能超过国力许可的范围,急于求成必将适得其反;综合平衡应从短线出发。
“一五”期间,我国资源供求状况及其配置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与这一时期的投资过热和经济波动存在必然联系。“一五”时期的投资是个连续大起大落的过程,两次冒进间隔时间短,这在建国以来的投资史上是少见的。由于投资规模过大、增长速度过快,导致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供求形势全面紧张,促使国家将计划管理的力度和范围不断加大,从而加快了三大改造的步伐,全面建立起了计划经济体制。但自此也形成了追求高速度和外延、粗放...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