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 应用经济学 >>> 农业经济学 >>> 农业经济史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库 农业经济史相关记录146条 . 查询时间(3.377 秒)
载《王毓瑚论文集》 一、引 言 农业部前苏联顾问卢森科同志曾说过:“中国的农业技术人员应该创造一套新的、中国的农业技术。”关于“新的”可不必说。至于农业技术前面冠以“中国的”字样,应该这样理解:即农业生物科学原理虽然是一般性的,但具体到一定地点、一定环境里的农业生产的时候,对于同一事物的处理方法和技术则颇不相同。换言之,在各种实用性的科学当中,农业科学是属于地域性比较强的一类。如果要讲理论联系...
编者按:贺昌群先生的《关于封建的土地国有制问题的一些意见》一文,是文革以前关于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讨论中有代表性的论文之一。商务印书馆为纪念贺昌群先生诞辰100周年出版了《贺昌群文集》,我们特从中将该文在网上刊发,以饗读者。解放十年来特别是最近六七年来,我国史学研究工作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指导下,主要力量集中在下列几个方面:一、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二、上古史和近代史的分期问题,中世纪封建社会的...
(王仲 中国农业科学院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 中国农史199604 中国重农历史尚焉。以往学术界对重农史的研究都仅仅着眼于中央政府的重农政策和某些著名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言论上面。这样的研究固然重要,但可能出现的不足之处就是:重视决策层面的研究,而较少注意执行的层面;以决策的情况作为实际发生的情况,对决策执行的具体过程却不知所以。本文将截取明清时段,以地方上的循吏的重农行为作...
本文梳理了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民俗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等学科对村落的研究,并从乡土建筑、地方历史文化、景观资源、经济变迁等角度,对古村落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古村落的土地制度变迁研究的核心理念、基本框架和方法进行了阐述。
载《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 1.引言 1939年出版了一本费孝通用英语写的书,题目是《中国农民的生活》。①此书原系作者在伦敦大学的博士论文,叙述作者1936年对中国的一个农村进行实地调查的结果。布·马林诺斯基教授在序言中称赞该书说,这将是人类学理论和实地调查工作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他引用了E·丹尼森·罗斯(E. Denison Ross)爵士读了该书初稿后的一段话: 据我所知,没有其他...
从目前看,中国乡村发展主要存在三大矛盾:一是生产的“小”与市场的“大”的矛盾;二是政治的“强”与经济的“弱”的矛盾;三是物质的“实”与精神的“虚”的矛盾。如何解决好这三大矛盾,笔者认为应积极推进“六化”。一是应以自治化、民主化为原则,大力推进乡镇体制改革。二是积极推进经济层面的规模化、合作化和技术化。这里规模化和合作化的重点应是流通领域;技术化的重点应是生产领域。三是积极倡导乡村新文化。为了实现“...
编者按:2004年3月13日,陈翰笙同志108年的光辉人生历程划上了句号。陈翰笙同志是伟大的革命者和伟大的学问家。他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经济史研究有着特殊的关系。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翰老就是经济所的前身——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的领导人。在这期间,他开始组织了一批先进的有志青年从事中国农村社会经济调查。这些调查用具体的事实论证了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不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作...
四.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八十年代初,有的同志提出:在历史上和理论上,都有两种小生产。一种是自然经济的小生产,曾构成漫长的封建经济的基础,特点是自给自足,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中分析的法国小农等,即属此类。另一种是商品经济小生产,其历史虽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瓦解时期,但在整个古代社会只处于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的缝隙中,直到封建社会后期,才获得典型的形式,《资本论》中论述的作为资本主义产生的直接前...
本文以二十世纪一百年为研究时段,从大豆生产着手,系统梳理了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生产变迁的历史过程。指出二十世纪一百年中国大豆生产水平增长迅速,单位面积产量增幅超过历史上的几千年,其最主要的动因是技术进步,而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是科技的体制化,正是科技体制化使得大豆生产技术创新由传统农业的经验方式逐步转变为现代农业的科学实验方式,创新的质量较之以前迅速提高、数量快速增加、对生产的促进作用更快更好。
中国农村社会史研究发端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总体上看,它经历了二三十年代的艰难起步、五六十年代的曲折行进、80年代以后的蓬勃发展这样三个阶段。本文在查阅大量相关论著的基础上,勾勒出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史研究的基本轨迹,为深入开展农村社会史研究提供一些学术背景资料,并对当前如何开展农村社会史研究提出自己的想法。一、农村社会史研究的艰难起步二十世纪初,中国史学研究出现了一个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变化。在...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华北平原农村的租佃关系和雇佣关系——以河北省清苑县4村为例——史志宏本文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华北平原农村的土地分配及其变化》一文的姊妹篇。文内使用的数据,仍主要是1958年第二次无锡、保定调查后由负责保定调查的河北省统计局保定农村经济调查办公室汇总编辑的《1930-1957年保定农村经济调查资料》的东顾庄、何桥、固上和李罗侯4村部分(1958年7月油印本),以及保存下来的当...
在另一個黃土農業的邊緣地區,就是內蒙古陰山以南,到陝西北部的鄂爾多斯附近,也經歷了與河湼地區類似的人類生態變遷。由於這兒在地理位置上與晉陝龍山文化區更接近,使得在這兒發生的人類生態變遷,對南方龍山農業地區人群造成更直接的沖擊。而南方人群對此的反應,也進一步影響鄂爾多斯及其鄰近地區的人類生態變遷。 鄂爾多斯地區,是指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包括內蒙古伊克昭盟和陝西省定邊、靖邊、橫山、榆林、神木...
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反思          2008/1/9
概述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政策是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无论这种体制的推行者们的主观愿望是多么的良好,客观上,这种体制在实施中是只分不统,逐步瓦解了农村的集体经济,使广大的中国农村重新回到了小农经济的状态。   小农经济的特点包括生产资料个人占有,在生产流通交换各领域都以劳动者个体为主,这正是目前我国农村最为普遍的状况。这种经济是不可避免的要走向灭亡的。1894年,法国社会党在南...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1期 [收稿日期]2006—11—06 [作者简介]姚宏志,副教授,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241000。 《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 贵刊2006年第4期发表了韩亚光先生的札记《“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说考辨》(以下简称“韩文”)。札记不长,但通过对刘少奇1962年初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讲话中“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说法的考辨认为,这一说法只是刘少...
读《氾胜之书》札记          2008/1/9
《氾胜之书》是汉代最重要的农学著作。但该书北宋以后已经失佚,其部分内容则由于《齐民要术》等古籍的征引而得以保存。十九世纪上半期曾出现过三个辑佚本[1] 。新中国建立以后,石声汉先生、万国鼎先生分别对该书进行了整理,并用现代农业科学知识予以阐述,撰成《氾胜之书今释》(石声汉,科学出版社,1956年;本文简称为《今释》)《氾胜之书辑释》(万国鼎,中华书局,1957年;本文简称为《辑释》)两书,向世人展...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