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 应用经济学 >>> 农业经济学 >>> 农业经济史 >>>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知识库 农业经济史相关记录146条 . 查询时间(4.061 秒)
《两周土地制度新论》序言          2007/12/27
土地这种自然物自从与人类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以后,才具备了社会意义,土地变成提供给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料的源泉。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最初是通过群体而不是单个人孤立地进行的。人类在开发和利用土地进行生产的时候,群体与群体之间、或群体内部人与人之间,便发生了一定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它包括诸如对土地的占有、使用、领有、私有、买卖、转让等等关系。概括之,这就是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和主要内容。 中国土地...
河南农业发展史 胡廷积 主编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7 出版说明 河南是中华民族文明和中国农业的发祥地之一,深入探究河南农业发展轨迹,客观评价河南农业的光辉历程及在中国和世界农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与重要作用,汲取河南传统农业精华,对实现中原崛起、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河南省财政厅、科技厅等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由原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胡廷...
"宋代经济革命说"是国际中国史坛上最流行的成说之一,本文彻底否定了这种观点。文章指出,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如果真有"宋代经济革命",首先应表现为"宋代江南农业革命",但从经济成长方式看,宋代江南虽有若干重要进步,但并没有出现可以称为"革命"的重大变化。因此,"宋代江南农业革命"只不过是一个"虚像"而已。产生这种错误的根源是方法论,主要表现为"选精法"和"集粹法",这两种方法的主要错误都在于将某...
(接上)三、"选精法":导致"虚像"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所谓"选精法",即从有关史料中选取一两种据信是最重要者(或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者),以此为据来概括全面。在建构"宋代江南农业革命"说时,这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在以前宋代江南亩产量研究中,使用"选精法"颇不少见。有关宋代江南亩产量的记录为数不少,仅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中所收集者即达180余例之多(如果把各例中所包含的亩产量数字都列出来,...
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裴安平、熊建华著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长江文化研究文库) 目录 总序(季羡林) 导 论 上编 史前稻作 第一章 稻作起源与长江流域 第一节 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 第二节 研究简历与主要理论学说 第三节 中国稻作起源与长江流域的历史地位 第二章 史前长江流域稻作农业的发展与繁荣 第一节 长江流域各地新石器文化的谱系与基本特点 ...
草原与田园: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牧业与环境 韩茂莉 著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6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目 录 第一章 前言 1 第二章 从牧场到田园 ——辽前期农业人口移民草原与 上京地区农牧业空间分布 8 第一节 辽建国前的契丹人与西辽河流域 8 第二节 进入草原的农民 11 一 迁入辽上京地区的中原农民 12 二 迁入辽上京地区的...
2003年9月13、14日,“中国历代农民家庭规模与家庭经济”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养马岛举行。会议由南开大学社会历史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中国农业博物馆、山东烟台市牟平区委区政府联合主办。29名与会代表分别来自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博物馆、天津南开大学、天津商学院、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南省供销合作总社、郑州大学、山东烟台师范学院等单位,包括从86岁到2...
“孙中山与农民问题”补论     孙中山  农民  土地  平均地权       2007/12/26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早年贫苦农民子弟的经历对孙中山日后的影响”、“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对孙中山的影响”、“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如何发动农民”以及“孙中山晚年如何看待农民—土地问题”谈一些补充看法。
游修龄先生、曾雄生先生和我关于苏东坡《酬刘柴桑》诗的讨论已经有几个来回,大家都认为诗中“红薯”是藷蓣属的物种,但对该诗第五六句有不同理解,主要涉及“红薯” 的收藏和食用方式问题。 读了游修龄先生《谈“零余子”并答李、曾二位的读后感》后,增长了许多知识。游先生指出:“现在的栽培条件下,若雨水调顺,每亩可收鲜山药2400~4400斤,零余子500市斤~1000斤”,即使进行一定程度的疏芽,零余子亩产...
在我国北方稻区,一提起“辽盐”和“雨田”系列水稻品种,农民都赞不绝口。这些品种使他们连年获得高产,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辽盐”系列水稻新品种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九五”期间重中之重的推广项目,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来,许雷培育的水稻新品种已在我国北方适宜稻区累计推广种植1.3亿多亩,增产稻谷70亿公斤,增收100多亿元。许多农民从著名水稻育种专家许雷那里不但获得了“辽盐”新品良种,还学到了优质高产水...
编者按:关于黄波的《“三农”问题中的“王夫之定律”》,我们原已刊载了文摘报对该文的摘录;现检得《南方周末》黄波的原文,兹重发于此,仍将文摘报的摘录作为附录。(2003/7/13/10时半)“三农”问题中的“王夫之定律” 南方周末   2003-06-26 14:58:53   ■纵横谈  □黄波  一言以蔽之,王夫之认为:历来传为美谈、德政的所谓“劝农”实质上等于伤农。  著名学者秦晖先生从卷帙浩...
“红薯”献疑之献疑          2007/12/26
顷读曾雄生先生《“红薯”献疑(二)》文,该文对我的“答疑”提出了批评。读后有所收益,但仍不免疑惑。兹把这些疑惑写出来,求教于曾先生和广大读者。 曾文指出:“很多作物都是随吃随收的,而并不是一成熟之后就一次性收获,然后加工贮藏起来。”诚然,随吃随收的情况确实是存在的,在蔬果和园圃作物中较为普遍,在大田粮食作物中则罕见。曾文说:“番薯在集中收获之前,也很早就陆续地挖出一些提前‘尝鲜’。”其实这种情况...
“红薯”献疑(二)          2007/12/26
我在与李根蟠先生和游修龄先生商讨苏东坡“红薯”诗第五六句“穷冬出瓮盎,磊落胜农畴”,依据《南方草物状》的有关记载,提出可能是红薯成熟后让它仍旧埋在地里,随吃随挖的想法后,李根蟠先生认为,此说很新颖,但未免使人疑惑。他的理由是,即使长期埋在野地里的成熟的红薯不会被别人挖走,南方气候这样潮湿多雨,野地里又有这么多的蛇虫鼠蚁之类,如何保证红薯不致腐败受损?这些问题如解决不了,又怎能在现实中推行这种从书斋...
2005年5月27日,程念祺副研究员作《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研究》学术报告,主要内容: 1. 战国、秦汉时期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 2. 中国历史上的农业高剥削率,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 3. 国家对小农副业的制度安排,“桑枣”并称及其重要性; 4. 佃农的生活状况; 5. 上述问题的提出及其现实意义。 2005年5月27日,何泉达副研究员作《<陈丕显回忆录>中若干史实正误》学...
“人耕十亩”是明清人对当时江南普通农户经营规模的一个大概估计。本文通过对明清江南耕地与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宏观分析和对近代江南农户耕田数量的考察,指出“人耕十亩”这一农户经营规模的标准模式,确实存在于明清江南,但在时空分布上却很不均衡。只是到了清代,它才成为占压倒性地位的普通模式。这种模式的出现与普及,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其中农民耕作能力的变化、农家妇女脱离大田农作的增加和农民阶级的“中农化”作用尤...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