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
搜索结果: 1-14 共查到金融资本相关记录14条 . 查询时间(0.104 秒)
为了更好的发挥复旦大学在杨浦区“三区联动 共同发展”系列活动中的作用,高效的实现科技创新资源与金融资本、产业集群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融合,9月28日,杨浦区“创新资源与金融资本项目对接会复旦大学信息产业专场”在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多功能厅顺利召开。
正是在这样一种非常奇特的“三驾马车”的拉动下,70年代的“滞胀”危机,不断加剧资本向大垄断资本、特别是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集中的趋势。以美国为例,资产超过50亿美元的工业大公司,1955年只有8家,到1970年增加到22家,到1980年更增至52家。在“滞胀”后期,资本聚集速度明显加快。与此同时,银行资本也在加速集中,不仅大银行兼并中小银行,还出现强强合并,产生了一批空前巨大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集团。到...
资本主义由国家垄断加速向国际金融资本垄断过渡,不仅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同时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及其他主要矛盾。从美国近二三十年的历史进程来看,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在运作过程中,已逐步呈现出了同国家垄断资本既有某种联系、继承,又有显著差别的若干基本特征。
近二三十年来,美国经济金融化、金融虚拟化、金融衍生产品泡沫化。仅仅是美国经济畸形发展的一个方面。美国经济畸形发展的另一个方面,是实体经济逐步萎缩、国民经济空心化。实体经济的主体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1990年仅为24%,2007年进一步下降至18%;制造业投资的增长率2006年仅为2.7%,投资额仅相当于GDP的2.1%。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的服务性行业(主要是金融行业),已占GDP的70%...
2007年7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灾难。面对这场严重的经济灾难,许多人都在反思:为什么一贯吹嘘其“经济制度健全”,并据此动辄对他国的经济体制指手划脚、发号施令的美国,成为这场严重经济灾难的制造者?由于立足点不同,答案自然不同。我们认为,其深层原因,还是在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  技术革命       2009/8/13
在过去200年间,一共发生过五次技术革命;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技术-经济范式。按照作者佩蕾丝的观点,一个“技术-经济范式”包括一套通用的技术和组织原则,是一种最优的惯行模式。技术-经济范式的存在意味着一套强大的包容-排斥机制,它像生物界的自然选择一样保留那些适应新范式的企业,淘汰掉那些没有采纳新范式的企业。每次技术革命在资本主义核心国家大约会持续五六十年,这段时间可以划分为两大时期。...
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第21章至第36章〕研究了利率与企业利润对利润的分割问题,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分析金融问题的理论线索。在这些章节中,马克思对有关问题(我们认为这些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起已发生某些形式的变化)作出了一个概括的说明。熟悉马克思理论的人都知道,马克思在第36章开头回顾说“生息资本或高利贷资本......和它的孪生兄弟商人资本一样。是洪水期前的资本形式”(《资本论》第三卷第671页)...
2008年7月25日http://www.michael-hudson.org网站刊登了2008年7月15日《大炮与黄油》电台记者邦妮·福克纳对迈克尔·赫德森题为《虚拟经济》的访谈,在该访谈中,赫德森认为美国经济已经虚拟化,即泛金融部门(金融、保险、房地产等)从全世界工人和产业资本那里吸走收入并以日益加重的债务将它们压垮。他认为新自由主义的关键主张即不再区分生产性收益和非生产性收益是为了掩盖金融垄...
华南财团是中国近代民族金融资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银行的创办人及经理人以华侨及侨商为主,有明显的粤闽籍地缘特色。其以港粤系为核心,活动基地在香港和新加坡,辐射范围远及海内外。该资本集团虽无具体组织形式,但各银行在背景及经营的发展途径上颇多一致之处。华南财团资本家中不少人早期同孙中山革命政府有较深的渊缘,并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构成近代华侨金融之枢纽。
美国金融资本与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 作 者: 王孜弘 关键词: 美国经济 书 名: 美国金融资本与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 成果形式: 论文 合著者: PDF版本文: 出版...
金融资本:搭上知识产业化快车          2007/8/1
在科技成果和知识产业化的大车间中,金融资本和风险投资究竟起多大的作用,金融资本该不该搭上知识产业化的快车? 日前,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分别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北京分行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分公司,签署《中关村知银合作框架协议》和《中关村知保合作框架协议》,在全国范围内知识产权领域、金融领域、保险领域采取携手合作,中关村在国内是首开先河,而且据银行...
在1930年代到1996年这大约70年间,日本企业信用风险通过银行制度得到了吸收。通过行政和产业界的协调性产业政策,将个別企业的信用风险(无法按照约定偿还债务的风险)降至最低,在无法避免地发生风险时,银行吸收了这些风险,而银行的风险则最终由国家负担。这种组织结构降低了沉没成本(sank・cost),提高了国家整体的经济效率。以这种组织结构为背景,日本取得了经济的高度发展,并形成了人均...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