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
搜索结果: 1-13 共查到20世纪90年代相关记录13条 . 查询时间(0.122 秒)
中日邦交正常化已经度过28个春秋。20多年来,两国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不断深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同时也出现一些波折和困难。在不时出现风风雨雨的中日关系中,两国的经贸关系却是风调雨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78年之前,中日经贸往来只是单纯的双边进出口贸易,80年代以后发展为包含有双边贸易、直接投资和政府间资金合作的全面经贸合作。中日经贸关系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分析...
历史经验表明,与阿根廷和墨西哥相比,巴西经济改革从来都不是激进改革的典范,20世纪90年代卡多佐政府的改革也不例外,其实行的谨慎资本项目开放是巴西渐进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具体体现为在改革的方向和目标确立后,在面临开放之初大规模资本流入导致的货币升值、金融脆弱性剧增等问题的情况下,货币当局实施了金融交易税、外资贷款期限和外资投资范围的直接管制等措施,来限制国际资本的过度流入。然而,由于巴西过高的国内...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西方国家再次掀起一股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潮。西方学者从各自角度与需要出发,对《资本论》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从研究活动的特点来看,总体上还是没有脱离其意识形态,但态度更为理性、立场更加客观、方法更加多样、领域更为广泛。
界定了城市建设用地范围, 利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中心的两期土地利用图, 提取城市建设用地及其周围耕地的图斑. 运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 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最大的145个城市的扩张特点、对耕地的占用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 这145个城市建设用地总体扩展较快, 但区域差异性明显. 东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展最快, 中部地区扩展最慢, 中部并出现城市人均用地大幅度下降的“...
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了历史上最长的一次经济高涨。从1991年3月到2001年3月[1],美国经历了一个破记录的长达10年的经济繁荣;如把繁荣期算到2001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实际GDP下降1·3%),则长达124个月。此期间,特别是从1995年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大大提高,扭转了自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的放缓现象;失业率则降到7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而在失业率降低的...
20世纪90年代大多数拉美国家实施了调整预算权力分配、建立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机制、进行财政支出项目规划、完善财政支出控制和监督制度等方面的财政管理改革, 其目标是控制财政赤字, 提高财政管理效率和公共支出效益,发挥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功能。由于经济不稳定和政治力量分化严重, 一些国家财政管理改革的连续性较差, 难以深入。上述两重因素构成了拉美国家深化财政管理改革的主要障碍。
20世纪90年代拉美国家的财政失衡有所缓解,但是债务负担依然沉重,尤其“顺周期”的财政政策导致宏观经济更加不稳定,削弱了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在“华盛顿共识”的影响下,拉美国家主要实施了强化财政纪律、调整公共支出结构、大幅度削减关税以及国有企业私有化等方面的财政改革,试图通过中短期的财政调整来解决长期存在的发展依赖外资和收入分配不公等诸多结构性矛盾,然而这种改革方式的有效性非常有限,其财政改革的经验...
  从1993年以来,中国经济走过了三轮特征明显的宏观调控。第一轮是针对1992年的经济过热,从1993年起实施的紧缩性的宏观调控。第二轮是针对1997年经济偏冷,从1998年开始实施扩张性的宏观调控,第三轮是针对2003年经济运行中又出现的一些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从2004年开始实施的中性宏观调控。这三轮宏观调控都比较主动地采用了间接的经济手段。第一轮调控在初期采取较多直接行政操作方式,以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学界关于各国居民储蓄率和国民储蓄率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从储蓄率的基本决定因素来看,除了传统的人均收入、经济增长速度、利率等因素外,人口因素、预防性储蓄动机、宏观经济政策冲击、外部融资条件、贸易条件冲击和教育等因素对储蓄率的影响也得到了越来越深入的讨论。在对众多因素的讨论中,人口结构的转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谨慎性储蓄动机)与储蓄率变化的关系一直是讨论的重点。...
收入分配始终是一个极端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模式的转换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收入分配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并且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收入差距的扩大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对收入分配现状的评价、造成现状的原因以及对现状进行调整的对策建议等一系列理论观点。...
《世界经济》2007年第4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储蓄率研究的最新动态张明 [内容提要]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学界关于各国居民储蓄率和国民储蓄率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从储蓄率的基本决定因素来看,除了传统的人均收入、经济增长速度、利率等因素外,人口因素、预防性储蓄动机、宏观经济政策冲击、外部融资条件、贸易条件冲击和教育等因素对储蓄率的影响也得到了越来越深入的讨论。在对众多因素的讨论中,...
十多年来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表现出以下特点:与社会史的融合成为主流;理论的探讨继续深入;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蔚为时尚;现代化的研究成为热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进一步研究需要做到“三个加强”:加强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加强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强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结合。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实践证明,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财政、货币政策及相关宏观政策措施,解决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问题,以保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和人民币币值的基本稳定。这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都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